商超潜伏的危机
商超作为一个国内大中小品牌都争夺的平台资源,掌握着与商家谈判的话语权,日化行业也是如此。国内日化行业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不做商超等死,做商超找死,就是指出了商超的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地位和门槛之高,要求之苛刻。但是,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商超必须走向规范之路。因为当电商或其他门槛更低,走量更大的渠道发展起来的时候,品牌商为什么还需要进商超呢?家电行业原本的霸主苏宁国美不也是被京东等电商冲击而走向衰落了吗?
百货转型迫切
2012年,百货不断传出歇业、关门等消息。根据北京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2012年1至6月,全市65家重点百货企业实现商品销售额368.1亿元,增长仅为5.9%,其中有31%的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业内人士指出,百货的危机,来自于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此外,服务的落后也成为百货发展的掣肘所在。特别是在电商崛起,精品店、专卖店、商超等多渠道并行之际,百货失去了所倚仗的渠道优势正在消失。传统百货的理念、模式遭受质疑,转型成为迫切需求。
专营店遭遇瓶颈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专营店活得也不那么滋润了。一方面是来自"历史遗留的问题"。市场进入饱和后,"专营店粗放的经营模式"这种弊端就暴露无遗;百货、商超的渠道下沉及电商的迅猛发展,分流了专营店的销售额。房租、人力等刚性成本不断上涨,各专营店之间同质化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当下专营店的瓶颈在于:如何改变现有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在未来实现快速增长;在面对百货、商超和电商等渠道的挑战时,如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化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电商凶猛成线下敌人?
近年来,化妆品传统渠道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而电商则成为了最为凶猛的地人。甚至有观点认为,传统渠道最大的敌人不是经济放缓,而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在部分专营店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法的时候,电商的冲击更让他们举步维艰。
代理商边缘化,何去何从?
作为日化行业的贡献者之一,代理商在渠道扁平化的大势下遇到了危机。一方面是品牌商想缩减中间环节,取得更多利润;一方面是终端店的挤压,甚至直接与品牌联系,架空代理商。"物流商"似乎正成为代理商现状或将来的一个写照。
历经第一个黄金十年的辉煌后,如今的日化渠道更多的处于一种变革、整合期。渠道老去、新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